同时,精拉管钢贸商向钢厂订货,也将订货价格锁定。通过双向锁定价格,钢贸商获得了适度的价差利润。这种双锁价定价模式,对于钢贸商来说,规避了价格波动的风险,几乎是旱涝保收。不仅钢贸商要求钢厂采取灵活多样的定价政策,下游终端用户也对钢贸商提出各种定价要求。其中,“锁价合同”就是最近新出现的一种定价模式,且是在钢价处于底部时应运而生的。 由于精拉管钢材市场价格连续下跌,已经进入底部区域,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而且贸易商的现货资源普遍不充裕,随时可能出现“触底反弹”行情。因此,一些下游终端用户出于对后市钢价回升的预期,在与钢贸商订货时,要求按照目前的价位给予“锁定”,以防后期钢价上涨而“吃亏”。 对稳定市场有着重大的关系。但是,进入6月份以来,在一片跌价声中,钢贸流通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定价模式,钢材定价的“另类现象”粉墨登场。这将对国内钢市产生怎样的影响?有利于钢价的平稳,还是为钢价震荡推波助澜? 后结算定价模式则是精拉管钢厂将钢材发给钢贸企业之后,暂时不定价,贸易商只需向钢厂支付部分货款,或支付定金,在1周或10天之后,根据钢贸商所在地区该时间段的现货市场实际成交价格与钢贸商决定最终的结算价格。 这家钢贸企业专门经营某一家钢厂生产的抗震钢筋和高线,钢厂给他们公司的定价政策是,先拿货,不定价,实现销售之后,按照实际成交价进行结算,钢厂在成交价的基础上,再给他们20~30元/吨的收益。这就叫不锁价售后结算定价模式。 时下钢材定价模式出现新的现象,诸如单边锁价、双向锁价、不锁价售后结算、一单一议、价格补差、后结算,等等。可谓名目繁多,形式各异。对此,钢贸商则试图通过钢厂出台新的定价政策,以另类价格,取得盈利。 需求不旺、交易清淡,销量萎缩、价格下跌,生意越来越不好做,所以我们对精拉管钢厂的价格政策更为关注。日前,沪上一家专门从事螺纹钢、线材经营的钢贸公司总经理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